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时间:2024-02-18 20:21:28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2和a=v2/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加以猜想,总结出:向心力F可能与m、ω、r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展示思考题:①用什么方法研究向心力F与m、r、ω的关系?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③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弹簧秤、细绳、圆珠笔杆套、不同质量的带孔小球若干,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向心力F确实与m、ω、r有关,并说明精确的实验可以得出

F=mrω2。

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用投影仪展示分层练习题:

⑴.要使一个3千克的物体,在半径为2米的周圆上以4m/s的速度运动,需要多大的向心力。

⑵.线的一端拴一重物,手执线的另一端,使重物做匀速圆周运动。当每分钟转数相等时,线长易断还是线短易断?

⑶.为什么赛车速度过大会脱离轨道?

此环节,教师可因材施教,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7.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向心加速度

1.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公式a=rω2。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a=rω2及a=v2/r。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⑵⑶⑹

九、板书设计:

1.向心力

⑴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指向圆心,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实验设计:

⑴器材:

⑵步骤:

⑶装置图:

⑵方向:总指向圆心

⑶作用:使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⑷大小:F=mrω2=mv2/r

2.向心力加速度:

⑴概念: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

⑵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⑶大小:a=rω2=V2/r

⑷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十、预测评估

1.向心力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新的性质力,所以应引导学生对多个实例进行受力分析,以明确向心力的来源。

2.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新课中应通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3.部分同学实验能力较弱,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这样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

(三)【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用具】:

为了强调了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为了突出媒体创设情景的有效性,我准备了多媒体器材、课件、向心力演示器、小球、橡皮擦、细线、小刀等作为本节课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在公开课上这样开门见山:同学们认识我吗?全体同学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认识。”,这时我自我介绍说“我叫向心力,我的兄弟叫向心加速度。”这样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1、理解向心力概念:

①播放视频:首先我播放我国运动员赵宏博和申雪花样滑冰夺冠视频、嫦娥一号飞天模拟视频以及过山车视频。这样就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且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②学生举例:接着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视频的基础上自己举例,学生可能会举:中国的杂技(飞车走壁、水流星),旋转餐桌上的碗等例子。

③提出问题:在学生对圆周运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圆周运动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方面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后会提这样的问题:⑴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⑵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如何?等等

④实验研究: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切身体验,我让学生分组用手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圆周运动。

⑤观察思考:同学们实验后会思考这些问题:小球受到哪些力作用?是哪个力在使小球做圆周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待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播放视频:小球在光滑的圆盘上运动并同时回答以上问题。

⑥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2、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理解了向心力概念和方向后会疑云又生,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②大胆猜想:我首先让学生分组用绳和橡皮擦来体验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大胆体验(他们有的会把橡皮擦用小刀切一部分来体验向心力的变化,有的会改变细线的长度来体验,有的会改变转动的速度来体验),他们体验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有关。

③设计实验:接着教师提供向心力演示器,用视频介绍其结构和原理(匀速转动手柄,可以使塔轮、长槽和短槽匀速转动,槽内的小球就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小球向外挤压档板,档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同时,小球压档板的力使档板另一端压缩弹簧测力套筒里的弹簧,弹簧的压缩量可以从标尺上读出,该读数显示了向心力大小。)同时建议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④分组实验:紧接着学生分组演示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⑴学生甲组:首先学生甲组在保持半径和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m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1: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⑵学生乙组:接着让学生乙组在保持半径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⑶学生丙组:最后学生丙组在保持线速度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比为1:2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仍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⑤合作交流:学生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F=mv2/r或F=mrω2

⑥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最终指导实践。并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向心加速度:有力就有加速度,学生在知道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自然就会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或,同时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教学流程图

(六)【布置作业】为了学以致用,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课后练习五:(1)⑹(7)

(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采用了网络式板书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